紙上談兵的故事100字以內 第一篇

趙括從小學習兵法,熟讀各種兵書。在談論兵事時,有時候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。但其父卻并不因此覺得驕傲,反倒認為趙括缺乏戰場的實戰經驗,對待打仗過于輕率,不懂得靈活應變。他很擔憂自己的兒子一旦上了戰場,不當還罷了,如若為將,恐怕使得趙軍失敗的也會是趙括自己。沒想到,趙父的擔憂還是發生了。

長平之戰中,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謀,撤下老將廉頗,換上趙括為趙軍主將。趙括上任后,更換了軍中的官吏和制度,并改變了廉頗之前的作戰策略,主動出兵攻打秦國。秦軍的主將白起聽聞消息,他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,一路佯敗,將趙軍吸引到秦軍的陣地附近,實施反包圍,切斷了趙軍的后路,使得趙軍被圍困四十多天,糧草斷絕。

最終,趙括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強行突圍,雖然他英勇殺敵,但還是死在了秦軍的亂箭之下。趙括終究還是為自己的“紙上談兵”付出了生命的代價。

紙上談兵的故事100字以內 第二篇

公元前262年,秦昭襄王按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,派大將王龁進攻韓國,占領了野王城(今河南沁陽)切斷了上黨(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北)和韓國都城的聯絡.這一來,韓國在上黨的軍隊可就變成了孤軍。

孤軍的首領馮亭對將士們說:“我想與其投降秦國,不如投降了趙國.趙國得到了上黨,秦國一定去爭.這樣,趙國就不得不和韓國聯合起來,共同抵抗秦國”

大伙兒全都贊成這個辦法.當時就打發使者帶著上黨的地圖去獻給趙國.這時候趙惠文王已經死了,他兒子即位,就是趙孝成王.藺相如已經告退.平原君趙勝做相國.他帶領五萬人馬去接收上黨后回朝,仍然派馮亭為上黨太守.平原君臨走時,馮亭對他說:“上黨歸了趙國,秦國一定來攻打.公子回去之后,請趙王快派大軍來,才能夠打退秦軍.”

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經過向趙孝成王報告了.趙孝成王非常高興,天天喝酒慶祝,把抵抗秦國的事擱下了.秦國的大將王隨后就把上黨圍住.馮亭守了兩個月,一直不見趙國的救兵.將士們和老百姓急得沒有辦法,只好開了城門,拼著死命往趙國逃跑.馮亭的殘兵敗將帶著上黨的難民,一直到了長平(今山西高平西北),這才碰見趙國的大將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救上黨,可是上黨已經丟了.

廉頗和馮亭會合在一起,正打算反攻,秦國的兵馬跟著就到了,一下子把趙國的前哨部隊打敗.廉頗連忙退回陣地,守住陣腳,叫士兵們增高堡壘,加深壕溝,準備跟遠來的秦軍對峙下去,作長期抵抗.王屢次三番地向趙軍挑戰,趙軍說什么也不出來.

兩下里耗了足有四個多月.王想不出進攻的法子.他派人去稟報秦昭襄王,說:“廉頗真是個很有經驗的老將,不輕易出來交戰.我們老遠地到了這兒,真要是這么長時期對峙下去,糧草接濟不上了.可怎么好呢?”

范睢對秦昭襄王說:“要打敗趙國,讓我先想辦法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.”

過了幾天,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,說:“廉頗太老了,不敢跟秦國交鋒,要是叫年富力強的趙括去,秦國這點兒兵馬早就給他打散了.”

趙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頗開仗.廉頗還是堅守陣地.趙孝成王立刻把趙括叫來,問他能不能把秦軍打退.趙括說:“要是秦國派白起來,我還得考慮.如今來的是王,他不是我的對手.”趙孝成王一聽,特別高興,當時就拜趙括為大將,去替換廉頗.

趙括還沒動身,他母親上了一道奏章,請求趙孝成王別派她兒子去.趙孝成王就把她召了來,要她說一說理由.趙括的母親見了趙孝成王,說:“他父親趙奢臨死的時候再三囑咐,說:‘打仗是多么危險的事兒,戰戰兢兢,處處都得顧慮到,還怕有疏忽的地方.趙括倒把軍事當作鬧著玩兒似的,一談起兵法來,就眼空四海,目中無人.將來要是大王用他為大將的話,我們一家大小遭了災禍倒還在其次,怕的是連國家都要斷送在他手里.’我請求大王千萬別用他.”趙孝成王說:“我已經決定了.”

公元前260年,趙孝成王叫趙括再帶領二十萬兵馬,到了長平關,代替廉頗,驗過兵符(兩塊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,所以“兵符”也叫“虎符”),辦了移交,廉頗回邯鄲去了.趙括統領著四十多萬大軍,聲勢十分浩大.他下了一道命令,說:“秦國來挑戰,必須迎頭打回去;敵人打敗了,就得追下去,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.”馮亭勸止他,把廉頗成心消耗秦國兵馬的用意說了一遍.趙括說:“老頭兒懂得什么?”

那邊范睢一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信兒,就打發武安君白起去指揮王.白起布置了埋伏,故意打了幾陣敗仗,把趙括的軍隊引了出來,切斷了他們的后路.趙括的大軍就成了孤軍.他們守了四十六天,內無糧草,外無救兵.趙括給亂箭射死,馮亭自殺,趙軍全垮了.白起叫人挑著趙括的腦袋,命趙軍投降.趙軍已經餓得沒有力氣了,他們一聽說主將給殺了,全都扔了家伙,投降了.

白起一檢查投降的趙軍,一共有四十多萬人。

紙上談兵的故事100字以內 第三篇

出處:《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

意思:比喻只會高談闊論而無真本事,不能解決實際問題。

春秋時,有一年秦軍進犯趙國,趙軍在在廉頗的指揮下,在長平(今山西高平縣附近)堅持抵抗。見秦軍勢強,不能硬拼快攻,便采用持久之計,企圖把秦軍拖垮。下令堅守營壘,任秦軍百般挑戰,一概不理。秦軍知道廉頗老將深謀遠慮,難于對付,這樣持久下去,對秦軍非常不利,于是派出間諜,散布謠言說:秦軍最怕的是趙括,別的將軍都是草包。趙王正因廉頗沒有速戰速勝而不滿,聽了謠言信以為真,忙派趙括接替廉頗,哲理名言。

趙括是大將趙奢的兒子,年輕時讀了不少兵書,聰明而很有口才,父親趙奢有時也駁不倒他,因此他也自以為天下無敵。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,認為他不過是“紙上談兵”,說:“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使罷,如要用他,使趙軍大敗的一定是他!”

當時趙王派趙括去接替廉頗,正在病中的藺相如表示反對,說:“趙括只不過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,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,好比‘膠柱鼓瑟’,如何可行!”(參看“膠柱鼓瑟”)

趙王不聽,還是要趙括去長平換回廉頗。

趙括到了前線,就把廉頗的持久xxx計劃全部改變,軍官也被大批更換。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,非常高興,便用計先截斷趙軍的運糧后路,然后把趙軍團團圍住。過了四十多天,趙軍糧絕,趙括企圖突圍,被秦軍一箭射死,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。

紙上談兵的故事100字以內 第四篇

歷史上一談到紙上談兵,就會自然而然的聯系到趙括這個名字。誠然,這個成語的出現確實是源于趙國與秦國的大戰,更為確切的說,是源于趙國趙括與秦國白起的戰爭。

趙括,他并非是白衣,他的父親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趙奢,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兵二代,他從小也算是天資聰穎,學習能力極強,很小都能熟讀兵書,也能從趙國發生過的戰役中總結經驗教訓??梢哉f,趙括并非是一個純粹的書呆子,他并非那種死讀書的人,他能將書上的知識結合實際發生的戰役來進行評判,那說明在一定程度上,他并非是毫無應變經驗的。

那么為何趙括的出征會導致失敗呢?敵我兩方,失敗的原因不是從自身來尋找就是從對方來尋找,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對方太強,這里,我們要花點時間談談秦國的白起,趙括這場戰爭的對手。

白起的作戰才能是極其強大的,他是一個偉大的將領,并被稱為四大戰將,可謂對他的評價之高。

趙括也許是缺乏對戰經驗,但換做任何一個新起之秀,面對強敵如白起,估計也只能慘敗而歸了。

紙上談兵的故事100字以內 第五篇

小智上初中時,化學課上講到了酸堿中和。其實,在生活中酸堿中和的事例也不少,最為典型的要屬蒸饅頭了:發酵好的面團,酸酸的,攙上適量的堿水(或者直接攙上堿面),中和了酸味,蒸熟的大饅頭又白、又渲騰、又好吃。

這天,又上化學課,老師做階段總結。他突然問道:“同學們,假如身上濺上了硫酸,應該怎么處理?”

同學們沒有幾個舉手的,而小智的同桌大寶卻高高舉起了手說:“我知道?!?/p>

“請大寶同學回答?!?/p>

“硫酸是強酸,我就再倒上一點兒強堿,讓它們中和?!贝髮氄酒饋?,信心十足地回答。

“大寶同學說的原理是酸堿中和,但是只能在試杯里做。如果在身上可不能這么干,那就等于火上澆油,你根本傷不起!”老師嚴肅地告誡大寶和同學們。

“記住,如果濺上的是稀硫酸,就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;如果濺上的是濃硫酸,要先擦去濃酸,然后再用大量的水清洗?!崩蠋熤v道。

隨后,他又補充了一句:“在生活中,可以用上化學原理,但是千萬不能濫用?!?/p>

其實,豈止化學原理不能濫用,還有很多別的理論、原理也不能生搬硬套,要因時制宜、因地制宜地應用,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否則就是“紙上談兵”。

戰國時,雖熟讀兵法、卻不會靈活使用的趙國將領趙括打敗仗的史實,被后人編成了“紙上談兵”的典故,以此警醒后人??墒?,現今社會類似“紙上談兵”的例證依然多得不勝枚舉,豈非笑柄?